地方创生关注的领域,比社造文创更广大,需先再生后创生,才能带给偏乡幸福感。
本书以文化做地方创生,点亮每一个乡镇!
台湾有许多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老街区,但却因都市化、人口老化,所以发展迟缓。
如何将地方老街区给予创新活化?
虽然大家常把“双北生活圈”挂在嘴边,但实际上内湖发展资源明显优于汐止,更何况是平溪、瑞芳、金山等地方了。这些地方人口老化、年轻人口外移,非常需要资源与升级。
要如何给予地方老街区新生命?可兴建文教观光设施,或发展当地产业。然而若没有合宜的发展计划,前者很容易沦为闲置空间;后者可能引入不符合地方需求的恶质产业。“艺术”与“文化”是推动地方创生事业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点,艺术需要与地方的文史脉络链接呼应。一旦产生链接,可以让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,更愿意同心协力一起为地方发展付出。
【精彩书摘】
万里最有名的是“野柳女王头”,这几年“万里蟹”也打响品牌名气,但野柳目前面临的危机,除了地质公园里的女王头遭风化有断头危机,海洋更遭遇严重污染困境,海底沙滩岸边堆积了各式各样废弃物。美丽的北海岸不美了,怎么办?
小学生写信给侯友宜为软丝请命
2019年六月,一名野柳国小六年级学童主动写信给新北市长侯友宜,恳请市长伯伯支持小学生复育软丝的梦想。原来这名学童的父亲及祖父都是渔民,过去在海港随处可捕捞到的软丝,如今随著海洋生态被破坏,渔获量不如以往。小朋友希望大人能够保护海洋资源,把软丝复育回来,让大家看到家乡美丽的海洋。
小学生的心声,侯友宜听进去了。2020年七月新北市特别把野柳渔港海王星码头周边十三公顷海域,从万里保育区中独立出来,设为新北市第一个“完全禁渔区”,除了石花菜及麒麟菜可先向市府申请后限量采捕,其他动植物皆将完全禁止捕捞,连岸际徒手及垂钓都不行。此外还打造软丝复育基地,盼能让野柳海域快速恢复生态多样性。
我自己也深深被小学生单纯质朴的心愿感动,想要亲身了解海洋深处是如何遭到污染,以及渔源保育复育情况,因此特别拜托居住在野柳、热爱海洋、关心海洋生态、推动软丝复育大功臣的潜水教练王国昌教我潜水,并在考取专业潜水证照后,潜入海底了解海洋保育复育情形。
我虽然不太会游泳,但王教练明确保证:“只要做好准备、按照标准作业流程、不要逞强,潜水是很安全的。”但对于平生第一次潜水,刚开始还是免不了紧张到呛水、耳压失衡难受,在经过数次练习呼吸及逐渐适应水中压力后,我终于亲眼目睹海底真相,这个经验真是叫我终身难忘。
亲眼目睹肮脏的海底真相
我在海底见到的是层层废渔网覆盖珊瑚、海树,触目所及都是废弃的宝特瓶及塑胶垃圾,这是一般“净滩”看不到的骇人景象。难怪小学生会写信给市长,替爸爸说出海底真相。软丝在恶劣污染的海洋环境里,当然无法顺利附著产卵。没有新的卵,渔获量减少,影响渔民收入,但最受冲击的是海洋环境。
王国昌团队努力复育软丝
王教练在野柳海域除了积极训练潜水志工,投入“清海”捡十海底垃圾工作,更自五年前开始进行软丝复育。王教练回忆自己三十年前初到野柳,“看到海就跳下去,海底珊瑚种类丰富,景色非常优美。”然而现在他潜入海底,看到的却是珊瑚礁被数量惊人的破渔网及海底垃圾掩盖,以致软丝无法顺利在珊瑚礁上的海藤、海树产卵。加上近年海水酸化、恣意捕捉等因素,软丝数量持续减少,濒临灭绝困境。王教练因此与志工团队合作,决定帮软丝盖一个适合产卵的地方,这个“产房”就叫做“竹丛礁”。
王教练解释,软丝容易产卵但也很容易被其他鱼蟹吃掉。用竹子盖产房,不能只盖一间,而是要建造成一座人工森林的样子,这样除了比较能成功“骗”软丝来产卵,也因为环境隐密,比较能让软丝卵安全长大。为此他与团队到山上找竹子,测试过桂竹、麻竹、蓬莱竹、箭竹等等种类的竹子,最后发现蓬莱竹比较利于拿来做竹丛礁。
“竹丛礁”的制作与投放很不容易。王教练与团队先学习如何捆绑竹子,又经过无数次实验,终于找出如何绑竹子才是最好的拖带方式。绑好的竹子必须等退潮时再由人工拖往内海,通常需要半小时才能到达预定地,再交由专业潜水员拉著竹子潜入海底盖竹丛礁,因为海水浮力大,施工很不容易。
王教练透露,“刚开始做软丝复育,只敢偷偷进行。”
为什么呢?
王教练说:“不能让钓客知道。如果被钓客知道这边有在做软丝复育,再不会钓鱼的人都会一窝蜂跑来,因为一定钓得到。”王教练很感叹,钓客偷偷违钓就算了,最糟糕的是有些钓客乱钓一通,“连三公分以下的小软丝也钓,看了真叫人心痛。”
为避免复育成功的软丝成为钓客的“天堂”,王教练与团队惦惦布建竹丛礁森林,所幸到了第二年成功复育十五万尾软丝,新北市府也于2019年开始将海洋防卫队升级二‧○版,参与野柳海域软丝复育,协助团队进行竹丛礁投放。
(本文摘自《创生方舟》/时报出版)
【作者简介】
李永萍
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毕业
教育部公费留学考试大众传播类第一名
美国纽约大学NYU新闻硕士
现职
‧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董事长
‧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
曾任
‧第五届、第六届立法委员
‧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
‧台北市政府副市长
自1994年起以具体行动关心公众事务及文化艺术,包括筹组“台湾新闻记者协会”、发起“公共媒体催生联盟”、担任“中华民国艺术文化环境改造协会”发起人,争取保留“华山艺文特区”。
2002至2007年于立委任内,筹组跨党派“文化立法推动联盟”、推动“文化资产保存法”全面性修法、研拟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”草案。
2013年发起成立“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”,致力串联跨领域、跨产业、跨地区的文创业者,打造两岸共好的文创产业平台。
2020年成立“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”,希望以艺术跟文创浥注地方能量,让地方开创生机、青年人乐于返乡就业。
(中时新闻网)